top of page
作家相片莊麗醫生

中風非句號 復康支援重新開始新生活

資料來源: 醫理說


在不少人眼中,中風猶如突如其來的風暴,頃刻間便無情地奪走寶貴的生命。在香港,中風後一年内的死亡率大約是20-25%,在首十類致命疾病中排行第四。即使能夠僥倖逃脫死神的魔掌,中風所帶來的後遺症,仍可以讓原本平靜、幸福的生活毀於一旦。據統計,中風是導致成年人殘障的主因,大約30-40%的病人會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時至今天,隨著復康治療和技術日新月異,到底中風是否仍然是人生的終點站?又有什麽方法,能夠幫助中風病人在風暴過後重新出發?


• • •


過去缺乏有效復康治療 中風病人別無他選

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入行時已於醫院的復康部門工作,多年來見盡無數病人受中風後遺症影響,生活質素大不如前。她解釋,過往缺乏先進技術,病人只能接受簡單的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透過重複練習,盡可能恢復活動能力。「有兩至三成的病人能夠自然復原,另有大約30-40%在治療過後仍須完全依賴他人照顧起居飲食,至於其餘病人,在進行復康治療後,仍有一定程度的殘障。」莊醫生表示,部份病人須終日臥床,甚至無法吞嚥進食,要依靠插胃喉維生,出院後便轉往院舍,在院舍中渡過餘生。


莊醫生指,所見病人之中不乏一些40、50歲的中年男性,「這些病人的活動能力有限,就連拿一杯水都要人幫助,日常生活受到很大限制,不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夠跟隨院舍固定的生活模式。」她慨嘆,「他們平日努碌工作,養妻活兒,假期便一家人去旅行,享受生活。中風之後,他們失去工作能力,自己的生活受影響之餘,一家人的生計亦陷入困境,身心所受的痛楚非筆墨所能形容。」


• • •


復康技術推陳出新 重新生活已非不可能

治療中風常提及「黃金三小時」,那麽中風後的復康又是否存在黃金期?莊醫生解釋,中風後三個月内腦部可塑性較高,因此中風後的復康治療也是越快開始越好。不過,她强調,隨著復康技術推陳出新,康復期已不再局限於僅僅三個月,「有中風患者於一、兩年後仍有希望透過復康治療提升自己的活動能力,雖然效果的確較中風後立即啓動復康治療遜色,不過依然有其效用。」


話才剛說完,莊醫生便興奮地從身後的書櫃搬出一叠單張和小冊子,雀躍地為我們逐一介紹近年於全球各地推出、用於復康治療的嶄新技術。由經顱直流電刺激術(tDCS)、高頻透顱磁場刺激(TMS)、神經系統-綜合機能康復及訓練(Neuro-IFRAH)等各種復康治療方法,以至各種五花八門的復康醫療器械,都爲中風康復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希望。莊醫生又取出她的手機,展示一段中風患者利用醫療器械進行復康治療的片段。片段裏的患者由最初步履蹒跚,到後來能夠跑步、遠足,甚至溜冰。


莊醫生坦言,回想過往大部分的中風病人只能臥床渡過餘生,如今見證部分病人仍可透過新治療方案和技術而恢復活動能力,實在讓她相當感動。


• • •


雖然現時公營醫療有提供中風復康支援,不過礙於資源有限,即使病人仍有進一步恢復活動能力的空間,他們完成既定的療程之後便需要離開醫院。到底私營機構能否彌補公營醫療的缺口?按此閲讀莊麗醫生的下半部分專訪,了解莊醫生創立中風復康院舍的故事。

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及早改善吞嚥困難重拾舌尖上的快樂

報章來源:晴報Skpost 俗語說「食得是福」,能夠品嚐美食就是種福氣,這對一般人而言是平常事,但對吞嚥困難的患者來說,美食當前也可能無福消受。醫生提醒,若出現吞嚥困難問題,應盡早求醫,配合言語治療師的幫助及治療,有機會可改善情況,重拾進食的樂趣,也確保能透過飲食攝取充足營...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