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莊麗醫生

中風復康資源有限 私營彌補公營缺口

資料來源: 醫理說


雖然現時公營醫療亦有提供相關的復康支援,不過礙於資源有限,即使病人仍有進一步恢復活動能力的空間,他們完成既定的療程之後便需要離開醫院。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憶述,曾有一名中風病人已於公立醫院完成復康療程,雖恢復充足力氣,但平衡感卻大不如前,以致走路時身體左搖右擺,令她感到頭昏腦脹,影響日常生活。經莊醫生轉介之下,病人在出院後仍定期會見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利用醫療器械協助病人練習平衡,又教導正確的走路方法,加上病人自己在家中勤加練習,差不多一年之後,病人已恢復接近九成以上的活動能力,而且不再感到頭暈,甚至可以再次駕駛車輛,日常生活都不成問題。


• • •


中風復康治療需跨專業合作


有見公營醫療出現缺口,莊醫生毅然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好友創立一所復康院舍,服務對象包括中風病人。團隊除專業人士之外,亦包括對營運老人院有豐富經驗的人士。除了為病人提供每日密集式的復康訓練,中心亦設有以三個月為限的暫住院舍,「一些家屬初時不懂照顧中風病人,因此在中風病人暫住院舍的時候,家人亦可以學習照顧技巧。另外,中風病人的家中或需要裝修或安裝一些便利他們的輔助設施,如此一來,院舍便可以為他們提供暫住的選擇。」


莊醫生解釋,病人離開院舍之後,仍可定期到院舍覆診,而院舍亦有跨專科團隊為病人提供上門復康服務,團隊的成員除醫生以外,亦包括腎科專科護士、呼吸科專科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言語治療師。不過,莊醫生强調,院舍强調社區性照顧,之所以將院舍定位為暫住、過渡形式,皆因不希望令病人錯覺以爲他們會永遠被困在院舍之中,「就算院舍有再好的環境,也總不會及得上病人自己的家。因此,院舍的角色更在於支援這些病人健健康康回家。」

問到莊醫生在成立復康中心時有何挑戰,她認爲社會對新的復康治療和技術缺乏認知,不少人仍然以爲若然中風,身體狀況只會一落千丈,無法透過復康治療改善活動能力。她坦言,「若然病人不相信效果,再好的技術也是徒然。」


• • •


提升中風健康常識 預防勝於治療


另外,院舍也扮演預防的角色,透過篩查及診斷,及早找出高風險人士。另一方面,透過復康支援,也可以減低病人因爲各種原因重新入院的次數。莊醫生直言,「雖然復康治療和技術近年來已取得明顯進步,但預防始終勝於治療。假如不幸發病,也應盡量把握治療黃金期。」


説到治療黃金期,莊醫生忽然間想起一個處境:假如懷疑自己有中風症狀,應該致電自己相熟的家庭醫生,還是立刻撥打999致電醫院?莊醫生表示,曾經有一名病人突然感到自己的手腳麻痹,由於事發時剛好在莊醫生的診所附近,所以便致電聯絡莊醫生。莊醫生聼過消息之後便立刻致電999,因爲擔心病人不懂得表達自己的症狀,所以便上了救護車,與病人隨行前往醫院。莊醫生指,病人當時致電給她的時候耽誤了不少時間,而病人上救護車之後已經感到半身無力,幸好救護車迅速到達醫院,而醫護人員亦於兩個小時之内替病人完成所有身體檢查,並制定治療方案。莊醫生引述外國研究指,就算病人有相熟醫生或鄰近醫院,直接致電緊急救助電話,往往能更有效把握治療黃金期,病人致電的時候,亦應清楚表達自己的病徵,讓急症室能夠準備充足,應對治療中風的情況。「不要誤會三小時内到達醫院便足夠,病人亦應預留時間,讓醫護人員進行各種檢查,以便制定治療方案。」


莊醫生坦言,不少市民的健康常識相對貧乏,除了透過電台節目《醫護同行》定期為市民傳達基本的健康常識之外,她亦寄望院舍能夠肩負教育的工作,讓市民防患於未然,即使面臨例如中風這些讓人聞之變色的風暴,亦可以安然應對,在風暴過後重見美好風光。


• • •


隨著復康治療和技術日新月異,中風不再是人生的終點站。按此閲讀莊麗醫生的上半部分專訪,了解幫助中風病人在風暴過後重新出發的故事。

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及早改善吞嚥困難重拾舌尖上的快樂

報章來源:晴報Skpost 俗語說「食得是福」,能夠品嚐美食就是種福氣,這對一般人而言是平常事,但對吞嚥困難的患者來說,美食當前也可能無福消受。醫生提醒,若出現吞嚥困難問題,應盡早求醫,配合言語治療師的幫助及治療,有機會可改善情況,重拾進食的樂趣,也確保能透過飲食攝取充足營...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