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莊麗醫生

【預防認知障礙症】醫生遇最年輕患者僅49歲 研究證從四方面著手可有效預防

文章來源:醫理說

在香港,每十名70歲或以上人士就有一名患有認知障礙症,85歲以上更是每三人中有一人。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趨嚴重,相信受認知障礙困擾的患者及照顧者只會有增無減。不少人以為認知障礙是年邁的正常退化現象,難以避免,但國外已有大型研究證實,只要提早從多方面著手,就能明顯減低患認知障礙的風險。老人科專科陳飛醫生老人科專科莊麗醫生均指提早預防認知障礙症已是國際大趨勢, 不少國家打算全國推行有關方案,希望港人也能提高有關認知。


研究證認知障礙可有效預防


以往醫生在處理認知障礙時偏重於發現病徵後的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莊醫生解釋,認知障礙患者的腦部變化其實早在出現病徵的20年前已出現,所以應把時間再提早至預防層面。引文提及的芬蘭研究FINGER Study,就找到有效預防認知障礙的方法-從營養、運動、認知訓練與改善心血管病風險四方面多管齊下。


研究長達兩年,招募了約1000名沒有認知障礙病徵的60至77歲人士參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在以上四方面都遵循專人監督,而另一組則是接受一般健康建議,不受監督。兩年後,雖然兩組人士都有進步,但接受監察組的明顯更好,認知表現、行政能力、轉數及記憶力分別高出25%、83%、150%及40%,是非常明顯有力的數據,證明可以透過多方面干預減低認知障礙風險 。


莊醫生譽此研究為先驅:「有報告指出其實認知障礙是可以預防的。我們已知認知障礙有很多風險因素,但以往亦看到單一預防,例如只做運動、只關注營養的效果並不理想。此研究證實了不是專注一方面就能預防,而是四方面多管齊下,才有顯著效果。」


港版研究效果相若 醫生冀大衆提升預防意識


有見此研究的成功,陳醫生及莊醫生在滴水基金資助下決定在香港進行較簡單的同類型研究,看能否做到相似效果。研究以三個月為期,招募了16位平均年齡64歲的試驗者參加。參加者每星期需參與有關記憶法、情緒管理、運動等課堂,亦會面見營養師。三個月後再評估,發現無論是語文流暢度、記憶力、焦慮指數與平衡力都有明顯改善,效果與Finger Study相若,令兩位醫生十分鼓舞。


是次研究的試驗者記憶力經評估為中等至中下水平,均為有風險但未確診為認知障礙症人士。兩位醫生特別招募高學歷的試驗者:「因為我們希望病人了解更多,明白我們的研究目的。期盼他們能夠感受到確切的改變,把這個信息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腦部衝擊波助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減慢退化


說起衝擊波,一般人多會聯想到物理治療,但近年衝擊波已被歐盟認可用於治療認知障礙之上。衝擊波能夠直達深層腦區,刺激腦部血管及神經細胞,達致刺激血管生長因子、增強細胞滲透性的效果。但因為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衝擊波治療,治療前要先接受3D磁力共振及記憶評估確定病因。「治療主要針對阿茲海默症或混合型患者,對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效果仍待研究。」陳醫生補充,治療較為適合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對於腦細胞損壞嚴重的晚期患者,以衝擊波再刺激也不太有用。


治療過程相當簡單,只需把磁力共振結果匯入機器,醫生根據影像指示均勻地在患者頭部打約6000發衝擊波。途中患者不會感到痛楚,亦毋須剃頭。剛開始的兩星期需接受六次治療,三個月後可維持每四至六星期一次。陳醫生與莊醫生指治療對大部分患者都十分有效,成功減慢退化速度。


莊醫生笑言自己曾有一位很懶惰的病人,在接受衝擊波治療其間沒有運動也不怎麼注重飲食,但NCSE(神經行為認知狀態檢查)分數由68/82升至76/82。


40歲起預防認知障礙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看似黃金法則,但在認知障礙症上卻是「越早預防效果越好」,因為即使是早期認知障礙也只能減緩而不能逆轉。如上所述,認知障礙患者的腦部變化早在出現病徵的20年前已出現,在那時開始預防毋庸置疑是最有效的。陳醫生直言遇過最年輕的認知障礙患者只有49歲,並呼籲民眾過了40歲就應開始留意並改善生活習慣,才是最有效預防認知障礙的方法。

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及早改善吞嚥困難重拾舌尖上的快樂

報章來源:晴報Skpost 俗語說「食得是福」,能夠品嚐美食就是種福氣,這對一般人而言是平常事,但對吞嚥困難的患者來說,美食當前也可能無福消受。醫生提醒,若出現吞嚥困難問題,應盡早求醫,配合言語治療師的幫助及治療,有機會可改善情況,重拾進食的樂趣,也確保能透過飲食攝取充足營...

Comments


bottom of page